回族女孩白潔。
“你好,我是白潔,白是潔白的白,潔是潔白的潔。”24歲的回族女孩白潔像她慣用的開場白一樣,簡單利落。筆者見到她時,她剛從玉樹支教歸來。
眼前這張稚嫩的面孔,讓人很難將白潔與高原上那座簡陋的孤貧學校聯(lián)系在一起。但就是她,用常人難及的勇氣與毅力,為玉樹藏族自治州一所孤貧學校進行著支教愛心的傳遞。
走向高原,一個人的支教旅程
學英語專業(yè)的白潔,今年7月剛從北方民族大學畢業(yè)。7月中旬的一天,白潔與在部隊服役的小姨聊天時,小姨告訴她,曾經(jīng)在《銀川晚報》上看到過一篇在青海和西藏交界地帶一個藏區(qū)孤兒院的報道,報道說,孤兒院收留了很多藏族孤兒,孩子們需要老師,雖然那里條件艱苦,但每年都有志愿者前去支教。
這個消息觸動了白潔,當天,她就找到了《銀川晚報》采寫該報道的記者,問清楚了相關情況后,白潔決定加入支教隊伍。
在家里,白潔是獨生子女,父母聽到女兒的決定,雖然有些不放心,但見她態(tài)度堅定,也就沒反對,還鼓勵白潔要認真做好支教工作,不要貪玩。舅舅知道了這個消息后還主動給了些經(jīng)濟上的支持。親人的支持鼓舞著白潔。
白潔原本打算等一個志愿者一起搭伴去玉樹,作為一個女孩,有個人作伴最好??墒?,白潔等了一段時間,還是沒有消息。一個回族女孩子只身一人去一個幾乎全是藏族居住的陌生地方,起初,白潔有些擔心,但她還是決心要去。
8月1日上午,白潔獨自踏上了前往玉樹孤貧小學支教的旅程。
玉樹州囊謙縣覺拉鄉(xiāng)孤貧學校。
支教生涯,凈化了心靈
白潔要去的地方是,是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覺拉鄉(xiāng)的一個牧區(qū)村莊,這是青海最南端的一片純牧區(qū),和西藏的昌都相連。10多年前,玉樹佛學院院長丹求達哇仁波切創(chuàng)立了這所收留藏區(qū)孤兒的學校,每年都有100多名孤貧孩子走進這里接受教育。支教的老師不但要教課,還要照管孩子們的生活,工作非常幸苦。
從銀川出發(fā)前往玉樹,先要坐近8個小時的汽車到西寧,然后再坐近20個小時的汽車才能到達玉樹,接著坐幾個小時的汽車再到縣上,最后乘坐當?shù)啬撩耖_的農(nóng)用車才能到支教點。
路途上的顛簸,加上高原反應,使這位一直生活在寧夏平原上的女孩子備受折磨。到玉樹時,白潔一下車腿軟得都抬不起來,腳就像踩到棉花一樣打晃。不過,為了早日見到孩子們,白潔沒有休息,到達玉樹的當天就趕乘前往囊謙縣的長途汽車。
從玉樹出發(fā)時,白潔給孤貧學校的負責人打電話,希望他們派人到囊謙縣城接她。沒想到,到縣城時,她才發(fā)現(xiàn)手機沒電了,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囊謙縣城的大街上。《銀川晚報》的記者聯(lián)系不上白潔,立即聯(lián)系了曾經(jīng)去執(zhí)教過的囊謙縣城的兩位老師,請他們尋找白潔。這兩位老師在大街上找到白潔時,連餓帶困的白潔正一個人無助地等候在陌生的街頭。
第二天抵達學校,聽說孩子們正急切地盼望著老師,白潔沒來得休息,馬上投入了工作。
為了讓白潔盡快適應教學,校方給她安排的是漢語程度相對較好的五年級和三年級學生。即便這樣,孩子們的漢語水平仍讓白潔很吃驚,五年級的學生也只不過能聽懂大部分漢語,三年級的學生連聽漢語都成問題。她說把書翻到第幾頁,孩子們都要邊猜測邊互相提醒才勉強做到。在這種情況下,白潔教學的艱難可想而知。
雖然有接二連三的挫敗感,但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情使白潔的情緒很快恢復過來,白潔的熱情和信心也帶動和影響著孩子們。一段時間后,孩子們變得大膽起來,以前他們不敢開口說漢語,怕說錯了。后來見白潔不但不批評還鼓勵他們,就更積極的學漢語了。
藏族孩子天性能歌善舞,白潔在課余時間就跟他們唱歌跳舞……這些羞澀的藏族孩子,很快就跟白潔熟悉起來了,孩子們個個變得落落大方,活潑可愛,完全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白潔發(fā)現(xiàn), 藏區(qū)孩子的內(nèi)心很干凈,雖然貧窮,吃穿用品都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可孩子們總是樂呵呵的。
雖然支教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個月,白潔卻感到自已的內(nèi)心被洗滌了一回。
孩子們挖洋芋。
再強烈的孤獨感也比不上使命感
支教生活,讓白潔最難熬的,就是強烈的孤獨感。愛說愛笑的她,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都有很多朋友,平時大家要么聚在一起,要么打電話聊天。當她一個人去了高原,除了上課,周圍都是語言溝通不暢的藏族老師。閑時間,白潔自己待在房間看書、備課……這樣的日子一天兩天還好,時間一長白潔就感到很不適應了。想家,想父母,想朋友,待了快一個月的時候,白潔甚至產(chǎn)生了放棄支教的念頭。
一天,當白潔站在操場上望著遠山想家時,一個小女孩走過來,用生硬的漢語普通話問:“老師,你想家了嗎?”小女孩的語氣里透露出濃濃的關懷。白潔得知,這個小女孩是在2009年玉樹大地震中失去親人成為孤兒的。白潔抱著她問,是不是也想爸爸媽媽時,沒想到女孩卻說:“這就是我家,在這很好。”盡管女孩的漢語表達不是很好,但孩子的神情讓白潔心里熱乎乎的。是啊,正是有了象白潔這樣的志愿者,讓這些失去親人的孩子們感受到關懷,孩子們才不覺得自已是孤兒,不覺得孤獨。白潔不再猶豫了,她決心繼續(xù)支教。
在玉樹的支教過程中,除了交流不便和文化差異帶來的孤獨,吃飯也是個大問題。白潔是個回族女孩,不能像其它支教老師一樣到哪都可以解決溫飽,她只是偶爾在老師們搭伙的食堂吃一點素菜和米飯,或者喝一碗面片湯,多數(shù)時間就是吃自備的方便面。
目前,白潔的玉樹支教逐漸接近了尾聲,盡管孩子們和學校的老師都對她有無盡的不舍,白潔也對這所學校的每個人、每個景有了深深的眷戀,但離別是不可避免的。對白潔來說,最遺憾的是沒能夠把孩子們的漢語課教完就要走了,她告訴筆者,如果有機會,她還要踏上這片給了她最難得體驗的土地,繼續(xù)那未完成的課程,也繼續(xù)這場愛心傳遞之旅……
白潔說,玉樹支教生活帶給她很多啟發(fā),這期間雖然錯過了很好的就業(yè)機會,但一點不后悔。因為,這是在其它地方得不到的體驗,“即便讓我再作一次選擇,我仍會選擇支教。”從玉樹歸來,白潔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