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亞回族
身穿傳統(tǒng)“汪買”服飾的海南回族婦女海南回族在中國回族大家庭中是一個獨有特色的回回民族。在語言、服飾乃至相貌上均與內地回族有不小的區(qū)別。海南回族歷史上曾經分布在海南各市縣,比如??凇⑽牟?、陵水、三亞和樂東以及海南西部的昌江等地都有回族人生活過的痕跡。隨著時代的變遷,由于居住地分散、人口少等原因,海南各地回族逐步放棄原有的民族和信仰,被周圍的其它民族同化。目前,昌江一些回族人在身份證上的民族一欄依然寫著“回族”,除了不吃豬肉外其它方面均與漢族無異。唯有三亞的回族有幸地保存下來,并保存著先輩一直秉承著的信仰和文化。
保存下來的三亞回族,有著很強的民族生存憂患意識。他們團結友愛,勤勞奮進,熱愛生活,并且富有創(chuàng)造力,與三亞各族人民和睦相處,是三亞各少數民族中精神面貌、經濟發(fā)展、文化普及以及體育發(fā)展相對較高的民族。比如,三亞回族同胞每年為各中小學校輸送優(yōu)秀的體育尖子生,在足球、排球、籃球、田徑等項目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三亞回族同胞具有強烈的愛國愛教意識,他們居住在鳳凰鎮(zhèn)(現(xiàn)設立天涯區(qū))回輝村和回新村。其先民主體上是在宋元時期越南占族為了躲避戰(zhàn)亂逃離到海南的東南亞穆斯林,還有一部分是在唐宋時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華經商后滯留在中國的波斯和阿拉伯穆斯林。三亞回族話又稱回輝話,它不同于中國任何一種語言?;剌x話以單音節(jié)和雙音節(jié)居多,有相當多的謂語賓語顛倒現(xiàn)象,比如我們普通話說“你吃完飯了嗎”,翻譯成回輝話就是“你吃飯完了嗎”,這種顛倒式語句在三亞回輝話中相當普遍。整體上,回輝話雖然受到漢語黎話以及麥話(麥話來自麥人,是海南漢族中不說漢語的特有群體)的沖擊,但基本保持原來的特點,另外在宗教術語上兼帶一些波斯語。據專家認定,回輝話應該是東南亞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占語支里一種特殊的語言。
這種不同于全國各地方言的語言是三亞回族人民的文化遺產,應該爭取三亞市有關部門的支持,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讓回輝話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延續(xù)。除了語言外,三亞回族服飾與內地也不盡相同?;刈迥行愿鷿h族男性服飾基本上沒什么區(qū)別,但回族婦女的傳統(tǒng)服飾——汪買服(“汪買”系海南話,回族婦女之意)即有東南亞特征又夾帶著海南當地土著居民黎苗族的特色,可見三亞回族人民的生存適應性強且創(chuàng)造力豐富。
原先的回族村落是相當分散的,村民的素質普遍較低,吃喝嫖賭成風,社會風氣日漸衰落。從上個世紀50年代后,三亞回輝村和回新村逐步形成,并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回族村莊保存至今。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堅持愛國愛教的旗幟引導下,三亞回族人民同全省各族人民一道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海南大開發(fā)建設中,為海南的兩個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刈逋慕洕降靡匝该桶l(fā)展,群眾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社會風氣得以改善,人民安居樂業(yè),堅守信仰,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三亞經濟建設和旅游業(yè)繁榮昌盛。
三亞回族在教派上跟全國穆斯林一樣,屬于遜尼派哈乃斐學派。他們信仰虔誠,思想堅定,按時禮拜、封齋,嚴格堅守教義,積極主動舉辦各種學習班,提高穆斯林群眾特別是穆斯林婦女的文化素質。這種民族信仰和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起到了三亞回族不被同化的作用。但凡失去民族信仰和文化的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都有被它族同化的可能性(比如曾經輝煌的滿族和中國境內的蒙古族),這個認知必須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三亞共有六座清真寺,每年按照排好的順序輪流主辦圣紀活動。主要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圣人,發(fā)揚先知愛國愛教敬畏真主的精神,同時豐富了穆斯林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需求,促進穆斯林之間、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之間的團結友愛,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促進社會和諧安定,同時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贊揚。
三亞回族同胞們嚴守紀律、團結友愛,以及赤誠的愛國愛教之心。團結不同信仰的人們,是愛國的重要體現(xiàn)。偉大的真主安拉在尊貴的《古蘭經》中說:“你們當全體堅持真主的繩索,不要自己分裂”,又說“眾人啊,我確已從一男一女創(chuàng)造了你們,我使你們分成許多民族和不同的宗派,以便你們互相認識”(《古蘭經》49:13) 。我們都是真主的子民,只是“分成了許多民族和宗派”而已,我們有理由“相互認識”相互合作、相敬相愛。團結各族人民,是穆斯林的職責,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是真主賦予我們的義務。穆罕默德圣人說:服從你們的主事人,你們將進入你們的天堂。
二、海南伊斯蘭古墓群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海南各地陸陸續(xù)續(xù)挖掘出不同年代的伊斯蘭古墓群,其中位于陵水和三亞交界的藤橋伊斯蘭古墓群是目前最大也是最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古墓群。該古墓群可以追溯到中國南北朝時期。當時來自波斯(伊朗)和阿拉伯的商人早于歐洲人700年時間率先來到廣州、泉州等沿海港口城市經商。而海南沿海一帶則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肩負著不可替代的中外貿易往來樞紐的歷史作用。
根據考古專家考證,這片伊斯蘭古墓群為唐宋時代古墓,基墓和墓碑均用海邊的珊瑚石制作而成,大小形狀不一,形制各異,有火焰形的,半圓形的,也有三角形和山字形的。碑文刻有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內容大致為《古蘭經》某章節(jié)或者清真言和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墓地里一般都有埋葬尸體的坑道,面朝伊斯蘭圣地麥加所在的西方位置(此為古代沒有先進科學儀器的一種大概方位認定,實際上,伊斯蘭教圣地麥加方位應該在中國海南省的西南方向),屬于典型的伊斯蘭教葬俗。由于地位環(huán)境不同,海南伊斯蘭古墓群的墓葬一般只立珊瑚石碑作墓穴標志,近同于東非和中東的一些穆斯林葬俗,說明海南回族的先民來自眾多不同的地區(qū),也是典型的海洋文化的代表。
除了陵水和三亞交界的藤橋伊斯蘭古墓群外,在三亞境內還有許多的伊斯蘭古墓群。三亞灣路回新村處的海邊叢草中、回新村和某駐地部隊交界處、和三亞灣延伸段海坡旅游區(qū)的海邊等地均有大小不等的千年伊斯蘭古墓群。這些伊斯蘭古墓群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中伊(朗)、中阿通過古海上絲綢之路的經貿活動、文化交流和海南回族的形成以及海南在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重要地位等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伊斯蘭古墓群的風風雨雨,見證了中伊、中阿人民傳統(tǒng)友誼的源遠流長,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堅固的深厚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