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2010-01-13 點擊:點擊:
我國回族分布地域廣闊,回族清真菜肴的品種也十分豐富?;刈迩逭娌穗扔昧现v究,做工精細。各地清真菜風格各異流派繁多,著名的有西北地區(qū)菜系、華北地區(qū)菜系和西南及沿海地區(qū)菜系。桂林回族清真菜系屬于西南及沿海地區(qū)一類,以善于烹制牛羊肉、家禽、菌糲和海鮮等而著名。這類清真菜講究的是口味清鮮,原汁原味。
桂林清真家常菜,顧名思義,原先是桂林回民家中生日過節(jié)、居家待客的常用菜,以后才逐步走入市場的。
清真家常菜往往隨著時令的變化而變化。由于用料廣,自然就名目多,常見的有四五十種。
明清至民國初年,桂林清真的家常菜中,最常見、最受歡迎的有四菜一湯。這四菜一湯,一方面說明當時回族人民生活節(jié)儉,講究實際,不好鋪張浪費;另一方面也符合回民以清淡為主的飲食習慣。
首先要有牛腩,這是桂林回族菜中人人喜愛的主料。紅燉牛腩和清燉牛腩是桂林回族家家會做的菜,在當時,無論正式場合的宴席還是家宴,牛腩都是必不可少的佳肴,可見牛腩在桂林回族飲食中地位之重要。在四菜中,用牛腩烹制的紅燉牛腩和清燉牛腩就占了兩菜。
紅燉牛腩的烹制方法是:先將牛腩切成三指粗的小塊,洗凈后放入油鍋內(nèi)炒香,水干后直到鍋中爆出響聲,才加入適量的醬油、老姜、八角等配料,蓋上鍋蓋,燜一陣后,再放水入鍋(水以剛淹住牛腩為好)。待水燒開后,用文火燉至水干但又還有濃汁的時候,用盤盛起。紅燉牛腩看上去淡紅油亮,聞起來濃香撲鼻,吃進去味美爽口,真真正正是令人垂涎欲滴、胃口大開的佳肴。最好的用料是肋巴腩、響皮腩。清燉牛腩與紅燉牛腩最大的區(qū)別是前者強調(diào)一個“鮮”字,追求看似清淡,而入口清香鮮美、沁人肺腑的意境。用來清燉的牛腩要切成方方正正的一塊塊,先用開水“啖”(稍煮)一下,撈起,然后隨主人所喜,適量加些黃豆、花生或蘿卜等。有時干脆什么也不加,就放些老姜八角等佐料,然后一起放進油鍋燜燴,稍后,再加入數(shù)倍于牛腩的水,將其燒開并保持沸點,只是注意要始終讓水能淹過牛腩,這樣燉一段時間即可。清燉牛腩用碗盛起,那原汁原味的牛腩湯可是真正的美味啊。
四菜中的另兩盤菜是合菜,合菜類似于現(xiàn)在餐館里的時菜燴牛肉片。一般喜歡用白菜?;蚪嫣m菜做配菜,有時也加些黃花菜或豆腐皮。合菜中的牛肉片(多用黃牛腱子肉)不僅嫩滑、爽口,而且開胃,是下飯的好菜。
湯的烹飪法很多,往往是因人而異,因家而異,什么粉絲牛肉湯、蛋糕青菜湯、圓子豆腐湯等等,不一而足。
除了上述四菜一湯外,桂林回民對鵝肉也情有獨鐘。鵝肉的做法多以白切和紅燒為主。餐桌上,紅燒鵝肉配以清燉牛腩,講究的是濃香和清香的互補;而白切鵝與紅燉牛腩的搭配,追求的則是顏色上的互襯。
后來,清真家常菜稍有了些改變。葷菜的種類從原來單純的牛、羊、鵝增加了雞、鴨、魚、蛋等。烹飪的方法,除了白切和紅燒兩種最普遍的做法外,類似醋腌雞、油淋雞、脆皮鴨、松子魚、春卷、酥腦等烹制比較復雜的菜肴也屢見不鮮了。在所有菜肴中,烹制花樣最多的要數(shù)蛋類,有蓑衣蛋、鹵蛋、荷包蛋、鴛鴦蛋、香炒滑蛋、小筍煎蛋、春芽炒蛋、牛肉餅蒸蛋、蒸芙蓉蛋、蛋糕湯等等,總之,名目繁多。清真菜也常用拼盤,一個盤子擺滿炸后切成薄片的鹵牛舌、鹵牛肝、鹵牛肉,同時搭配些花生米和鹵蛋條,也有加擺油炸酥腦的,拼成花色就成了色香味俱全的拼盤。桂林清真涼拌菜中,首推涼拌粉絲。用料主要是熟綠豆粉絲(又稱細粉),配以少許熟牛肉絲、香菇絲、蜇皮絲、百葉肚絲,臘腌后拌勻再撒上碾碎的油炸花生米,即成一道鮮亮清涼的美食。桂林回民最偏愛的還是清蒸系列,它不僅符合回族飲食喜清淡的習慣,還和清蒸的方法簡便,清蒸的菜又被認為特別滋補有關,所以清蒸魚、清燉雞、清蒸乳鴿等往往是首推菜。
桂林清真菜的特色菜為冬筍燜板鴨和牛肉巴,特別以臨桂縣會仙鎮(zhèn)舊村的板鴨為最佳。牛肉巴味道鮮美,百吃不厭,皆因其選料講究,做工精細。選嫩黃牛肉,傳統(tǒng)的做法為按其紋理橫切成約一寸、兩寸長的薄片,用上好的醬油、香料腌制一天左右,再將竹筲箕反扣過來,將牛肉一片片貼到筲箕上風干或曬干。燜時的火候、調(diào)料都很講究。
桂林清真家常菜特別注重飲食清淡、清補、溫補的特色,有的清真家常菜肴其實就是獨具特色的清真藥膳,例如牛尾巴燉黃豆、枸杞,就有補肝腎、去風濕的作用和清熱、解毒的功能;生地清燉泥肚、尾節(jié)湯,益氣,健脾胃;黃芪、黨參燉羊排(或牛排),能強筋健骨;天麻蒸牛腦,可治頭痛,補腦;白果燉老鴨,能強身健體;等等?,F(xiàn)在大凡70歲以上的回族長者,都能津津有味地講起桂林回族家常菜的板路來。